东明县文化馆 登录

  • 视频简介
  • 视频目录
    东明粮画制作技艺-申报山东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

    东明粮画,亦称五谷画、粮艺、谷艺、豆塑画、福籽绘、百米图等,是一种使用五谷杂粮颗粒拼贴出各种图样的民间艺术形式。

    东明粮画,是从二月二“围仓”和“花馍”米豆装饰中衍生发展起来的,相传其源流可溯及唐代。

    明清时期,粮画技艺在民间不断地传承与发展,日臻成熟,受地域因素影响,在全国各地逐渐形成诸多流派,其中东明粮画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一支。

    清乾隆年间,曹州(今菏泽市)发生旱灾,东明县孔北城村的粮画高手孔宪柱夫妇用粮食拼粘成陈情书,呈报朝廷,为民请命,挽救灾民于水火,被后人尊奉为东明粮画第一代传承人。东明粮画为家族式传承,现已传承九代,有二百多年的历史,其分布主要以东明县为中心,广泛流传于鲁西南及周边地区。

    东明粮画可分为原色粮画、染色粮画、合成色粮画三大类。东明粮画制作工序繁多,从种籽收集、挑选、储藏、防虫,到画面构图、配色、拼粘、修补,再到作品防腐、增亮、加固、装裱等,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;东明粮画创作技法多样,有粘、贴、拼、接、雕、堆、撒、压等,作画时要根据画风需要,灵活运用。

    东明粮画作品厚重精美,题材广泛,一般以传统图样、吉祥文字和写意花鸟为主,常用借喻、双关、象征及谐音等手法,表达美好寓意,寄托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,非常符合中国人表达情意时借物抒情,委婉含蓄的特点,饱含着丰富的造物思想,是中国劳动人民在数千年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“精神食粮”,可供我们了解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面貌、风俗习惯、审美情趣等,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。

    近年来,在东明县文化馆的指导下,东明粮画第八代传承人韩国瑞在家乡创办公司,先后收徒36名,革新粮画防腐技术,创新粮画图案,开发粮画进校园系列课程并在全国推广,利用“互联网+”平台销售粮画作品,为家乡48名贫困和残疾人士提供粮画加工就业岗位,并作为优秀非遗传承人代表多次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,使粮画艺术享誉海内外,多次被各大媒体采访报道。